您现在所在的位置:首页>市州资源库> 株洲市

详情介绍

皮影戏(槚山皮影).png

槚山皮影演出场景


槚山皮影以其流传地得名,亦称“影子戏”,主要流传于湖南省攸县槚山乡。 


槚山皮影自清朝末期从湘潭传入已有一百多年。继承了“传男不传女”“男扮女唱”和“一个人扮唱多 个角色”的传统。皮影戏剧本采用的是地方戏曲剧本, 分口述本和手抄线装剧本两种。剧本内容以中国古典 神话、童话、寓言、民间故事为题材,在演出过程中, 演员可灵活加入自己的对白和唱词。槚山皮影的表演 大多以戏曲程式为基础,但更快速和夸张。其剧目、 唱腔多与地方戏相互影响。代表作品包括做寿宴唱的 《八仙庆寿》《瑶池藩桃》等,观音菩萨生日唱的《艾 西朝南海》《观音送子》等,婚庆生子等喜事唱的《双 喜临门》《龙珠宝马》《沙河成亲》等,丧事唱的《还 魂带》《诸葛亮吊孝》《樊梨花吊孝》等。槚山皮影制作流程繁多,做工考究。一般采用纸壳或牛皮雕刻成 各种不同的人物和动物,并使其每个关节能活动,安上操纵杆,在白布做的银幕后面由演员操纵着进行表演。 影偶身形浑厚,线条圆润流畅,造型生动、淳朴、粗犷而不失典雅。影偶的操作讲究技巧,操纵杆要端平, 步子要稳定,动作要灵活、细腻,与乐队的配合要密切。槚山皮影戏一个戏班只有 4 至 5 人,人人都能吹、 打、弹、唱,各个行当都能担当。操作表演人员手舞足蹈,同时演唱几个角色、操作多个影子,后台一个人, 同时吹拉几种乐器、敲打多个响器。皮影戏舞台的搭建、简单、方便、可折叠,容易携带。 


槚山皮影没有科班授艺,其传承主要通过父传子、师教徒的方式。它经常在地方庙会、老百姓的红白喜事 等民俗活动中演出,是攸县人传统生活方式的一部分。是沟通乡情、民情的精神纽带,深受攸县人民的喜爱。 


项目保护单位:攸县文化馆(攸县文化艺术创作中心、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)、



传承人:


宁曾伟雄.png


宁曾伟雄

(1967 年 9 月— )男,汉族,湖南省攸县槚山乡黄泥冲村人, 皮影戏(槚山皮影)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。 

1981 年,他随祖父曾根和学习演唱皮影戏,掌握了皮影制作、操作、 演奏、演唱等全套技术。1994 年继承祖业,接过皮影戏传承演出的重 担,带领槚山皮影表演队在首届“皮影艺术节”中荣获金奖,1996 年 参加湖南省“乡土皮影”比赛获银奖,逐步成长为槚山皮影最具代表性 的传承人。多次参加省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,并在湖南电视台等媒体推广传播槚山皮影。他始终坚守祖训,将皮影戏作为立身的主要职业,精益求精,积极带徒授艺, 致力于槚山皮影的传承与发展。

24小时服务热线:0731-89923937
E-mail:hunanfeiyi@163.com
微信公众号:湖南非遗
地址:长沙市天心区湘府中路369号星城荣域综合楼B座1106A
Copyright 2020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Rights Reserved 本站建议使用火狐,谷歌,IE10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